非小号app撕不掉“助贷”标签的量化派“带病闯关”IPO
近日,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量化派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量化派”),再度“报考”港交所。
在本次冲击IPO之前,量化派已经在短短七年间五番冲击IPO,但多因“助贷”业务模式存在争议、招股书失效等原因铩羽而归。
屡战屡败的量化派,为了能叩开资本市场大门,量化派通过涉足本地服务、政务数字化等业务来“稀释”助贷业务的份额。“助贷”业务收入的占比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,但“助贷”业务仍是量化派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没有摆脱对“助贷”业务依赖的量化派,如今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,胜算能有多大?
2014年,宜信创始人唐宁的学弟周灏回国创办了量化派,并从唐宁那里拿到了天使轮和A轮融资。
靠着这笔钱,周灏推出了一款基于大数据分析来给用户匹配合适贷款渠道的APP“信用钱包”。信用钱包APP靠着向B端收取分成,C端收取服务费的“两头通吃”的模式,在一年后就实现了盈利。
不过,2016年8月24日,工信部、公安部、银监会和国家网信办联合下发的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(下称《办法》),加强了对网贷平台的管理。趁着《办法》12个月的过渡期,量化派于2017年8月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招股书。这是量化派首次冲击IPO,但因过度依赖助贷而“流产”。
伴随网贷业务正式纳入银保监会管理,量化派无奈转型。2020年11月,信用钱包App升级为一站式生活消费服务平台“羊小咩”,正式宣布量化派由“助贷”平台向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。
招股书显示,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量化派分别实现营收3.51亿元、4.75亿元、5.30亿元和3.82亿元,其中“羊小咩”背后的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贡献2.70亿元、0.56亿元、1.07亿元和0.32亿元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6.8%、11.8%、20.2%和16.8%。
乍看之下,“助贷”业务的收入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。但「快马财媒」从招股书发现,“羊小咩”本质上做的还是“助贷”生意。靠享花卡和备用金两大贷款产品,“羊小咩”仍旧在线上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撮合服务。其中,在2021年至2023年间,单靠备用金这一产品,就贡献了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的100%、89.3%和86.9%。
由此可见,“助贷”业务仍是量化派重要的收入来源,占总营收的比重下降只意味着量化派不那么依赖“助贷”业务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伴随“助贷”业务营收的下降,量化派却迎来了罕见的亏损。2021年量化派的净利润还高达5400万元,到2022年直接“变脸”亏损28.3万元。
事实上,量化派除了在线上推出备用金和享花卡之外,还在线下推出“消费地图”业务。从招股书来看,这一业务对应着量化派两大业务,分别是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、本地商户精准撮合解决方案。
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分别贡献23.2%、43.5%、37.8%和87.2%的收入占比。该业务收入不断攀升,到2024年上半年直接占到近九成,形成明显依赖。毫无疑问,如果该业务面临政策变动、竞争风险的话,又会对量化派的营收产生巨大风险。同时,本地商家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分别贡献0%、43.3%、39.9%和3.8%的收入占比。和商品供应商精准撮合解决方案相反,该业务走出了大幅下滑的曲线年上半年占比骤降,同样凸显了该业务缺乏稳定性的问题。
另外,和量化派整体75.9%、65.8%及69.4%的毛利率相比,本地商家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分别只有0%、42.0%和34.4%。大幅低于综合毛利率的事实,不仅没给量化派带来优势,反倒拖累了整体盈利水平。
总而言之,在去“助贷”这一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业务过程中,量化派的转型难言成功。至少从目前看,资本市场还看不到一个稳定的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型,成功IPO的难度不小。
在持续缩减“助贷”业务占比的转型中,量化派还是因合规问题,被监管部门盯上了。
「快马财媒」发现,在2023年2月,量化派第三次冲击IPO、第二次赴港上市提交招股书半年后,证监会要求量化派就“规范运作”等四项问题做出答复。
证监会要求量化派说明“助贷”业务是否属于类金融活动,是否涉及个人征信业务服务,是否已取得相关业务资质许可,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。
同时,证监会还提及量化派“羊小咩”等平台存在大量用户投诉的原因以及量化派涉及行政处罚的情况,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。
对于监管问询,量化派当时做出回应,“公司高度重视用户投诉,已建立完善的用户投诉处理机制。旗下平台的投诉主要由于部分用户对平台规则不了解、个别业务流程存在瑕疵等导致的。”
截至发稿,在黑猫投诉App检索“羊小咩”共有投诉28910条,多指向平台溢价高、诱导消费、变相高炮利息、收高额服务担保费、暴力催收等方面。检索“信用钱包”也有高达7877条的投诉,一位于2025年3月15日在信用钱包App申请5万元额度的消费者反映,“提交资料信息后,在客服要求认证购买1800元理财产品才能提现借款后发现自己被骗,要求客服退还1800元理财资金时被说明没办法返还,同时客服还以签了合同每个月会从银行卡扣取利息来要挟。”
猜你喜欢
- 12-07非小号密织防范网络淘汰虚拟货
- 03-10非小号DeepSeek引爆!上市公司火速
- 08-09非小号BTC价格趋势分析:预警可
- 12-11非小号央视财经评论丨用中国经
- 12-22非小号个人理财投资方式有哪些
- 03-10非小号量化交易是什么?到底是
- 03-10非小号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混合
- 03-10非小号DeepSeek为何出自量化基金公
- 04-06非小号MichaelSaylor建议微软采用比